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热点 -- 工作动态 -- 正文

栏目导航

NAVIGATE

工作动态

一片丹心铸师魂――湖南省2014年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首大学唐生周教授散记
作者:管理员时间:2014年11月21日 00:18点击:

                           从1982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吉首大学工作,唐生周老师32年只做了一件事:当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但是,就为了做好这件事,唐老师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爱心。32年来,他为自己修筑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路,在这条路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顺利地从冬天走到春天,然后成功地从春天走到秋天;32年来,他为学生们铺设了一条条通往社会的路,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成长为社会的栋梁、祖国的中坚。32年的跋涉路途中,演绎着一种极普通但又极不普通的东西――师魂。年过半百的唐老师,如今满头青丝都早已被无情的岁月磨洗得银光闪闪,长长地垂过耳后,很余光中似的自然的微微弯曲着,走上讲台,总有一道大家风范和一种师魂魅力倾倒莘莘学子。


一堂课:教育部评估专家说“完全可以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2006年11月8日,极平凡的日子。唐生周老师给2005级中文教育二班的学生上汉字学课,和往常一样,他早早地来到教室,利用课前时间跟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和往常一样,上课时不需要教案,因为每次上课之前他都会做好详尽具体的备课,这些内容早已经装进他的脑子里了。和往常一样,他上课时照旧在讲台上自由发挥,旁征博引。对一个古字,它的发音、本义、引伸义、假借义、通假义等等一切,讲述着每个古字中隐藏的有趣的故事。他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不急不躁地讲解,把它讲得“体无完肤”,把它的本来面目赤裸裸地还原展示在学生眼前。他引用了学术界许多最新的观点,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介绍给学生,把一般人认为枯燥乏味的汉字学课程上得生动有趣。讲到疑难处,他只是列举各家学说,许慎、郑玄、徐锴、杨树达、郭沫若、唐兰、王力,今古名家一一娓娓到来,但不下评判,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不时地与学生进行思维的对话,开启学生心智的闸门。紧要关键时抑扬顿挫,形象生动处笑声不断,把学生的思绪送到邃古的蒙昧时代,想象着上古之初,“龙颜四目”的仓颉结绳记事的蛮荒岁月。不知不觉间,下课时间到了。


一位陌生的学者伴随着下课铃声走到讲台,同唐老师紧紧握手,“唐老师,您的课这么生动而富有专业内涵,完全可以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啊!”陪同的校领导介绍,“这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袁孝亭教授。”


听说是教育部评估专家,一位名叫向阳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插上话来,“我们不是在一流的大学,却是在一流的课堂!”此言一出,袁孝亭教授急切地想听向阳的“下回分解”,只见向阳不紧不慢地说:“在唐老师的课堂,有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创新,有的是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有的是奋勇前行的鼓励与鞭策。在这样的课堂,我们学会了认真、学会了知识、学会了做人。在这样的课堂,我们学习得很愉快,生活得很滋润。成为唐老师的学生,我们很幸运也很幸福。”


一封信:学生说“全寝室同学开学第一天看得泪流满面、通宵未眠”


2012年农历大年初二晚上,正是亲人幸福团聚的愉悦时光。唐老师在老家石门县太平镇给2011级中文班全体同学写信,写完信的时间是凌晨11分,信长5800字。


写这封信缘于学校组织的教学评价,学生在期末时对任课老师进行网上评课打分和留言。有一位同学提出,要唐老师下课后给学生辅导怎样记课堂笔记;还有一位同学在教学效果一栏只给唐老师打了50分。


“对于留言中要我告诉大家怎么做笔记和教学效果打50分的同学,你们千万不要有思想压力,我压根儿不知道是谁,我只是想需要做这么个回应,也不是说你们说得没有道理,正是因为你们说得有一定道理,所以我必须作出回应。即使我知道是谁,也只会心存感激,不会伺机报复,请放心。真诚希望大家继续提出教学建议。”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唐老师在信中这样安慰。然后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培养做好笔记需要具备的四种能力:一是要具备速记能力,二是要具备瞬间抓住要点的能力,三是要具备很好的记忆能力,四是耳、手、心协调并用的能力,“耳”要听得准,“手”要写得快,“心”要记得住。他说他很享受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只听得沙沙的笔记声的课堂氛围。


“关于教学效果的问题,我会更加努力追求知识传授的准确性、教学内容的充实性、科学研究的前沿性、课堂讲述的生动性。但确实有这种情况,有的老师期末点题,学生考试个个都能过关,学生评教100分。这样的事情我是绝对不会做的!我会守住我的良心的底线!”这是唐老师给学生回信的片断。


“老师,开学第一天看到您热情洋溢、饱含期盼的信,我们全寝室6位同学看得泪流满面、通宵未眠。这些文字犹如叮咚的泉水,荡涤了我们心灵的尘垢。您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懂得了潜心做学问是一个需要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的目标,是一个需要用生命去维护和阐释的信念,要扛住压力,耐住寂寞,守住内心一片净土,用一生去兑现的承诺,惟其如此,小小的种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荫泽心田,滋润生活。”学生袁欣在给唐老师的回信中这样写道。


“老师,您是我到现在为止唯一一位想记住您每一句话的老师。”学生李秀的回信。


“老师,您是我见过的备课最翔实、考据最仔细、态度最严谨,能让我每上完一节课都充实地感到受益匪浅的出色教师”。学生覃馨仪的回信。


“每次您都把知识点讲得那么细那么透,有时候不能及时整理出来的笔记,都是熬到深夜都要把它完成,您对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亲情,您把我们都当成是您的孩子了。”学生田玲玲的回信。


因为这份严谨、因为这份细致、因为这份博学,连续几年学生网上评课,唐老师的课名列全校第一。


一鞠躬:同事说“我要用这个细节来教育我的孩子,教育历届学生”


2008年元月,湖南冰灾时节。从吉首大学老校区开往新校区的校车上,人很多。


像往常一样,唐老师等师生们都上完车,他才最后一个上车。“老师,您请坐!”一学生用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谢谢你,我站着挺好,你坐。”唐老师转过头,默默地看着学生,谢绝了。学生坚持着让他坐。唐老师拍了拍前面一位抱小孩站着的女教师:“你带着孩子,坐吧。”然后对让座的学生说:“我替这位老师先谢谢你了。”


学生给老师让个座,只不过是很平常的一个举动,别说在校车上,在公交车上、在火车上,都经常会有吉大学子给陌生的长者、妇女让座的情景。到达新校区下车后,那学生就离开了。但他没走几步听到背后一声亲切的呼唤:“同学,谢谢你!”所有从校车上下来的人都看见那颗白发苍苍的头随着近九十度的弯腰向那位让座的学生深深地鞠了下来。让座的学生霎时间紧张得不知所措,半天后才微微点头算是还礼,仿佛做了“亏心事”一样地跑开了。然后一直想知道这位给他鞠躬的老师的尊姓大名、哪个学院的。当年9月,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迎新晚会上,认识了为新生寄语的那个老头――全国优秀教师唐生周教授。他说,唐老师的这一鞠躬,如一股暖流在他心里激荡着,温暖了他的整个冬天,足够融化那场多年不遇的特大冰雪,还将温暖他的整个人生。


“我将用唐老师的这个细节来教育我的一届又一届学生;等我的孩子懂事后,我将用唐老师的这个细节来教育我的孩子。”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新生入学教育会上,那位接受让座的女老师感慨地说。


“有好几次在食堂遇见唐老师,当时他和研究生一起吃早餐,我经过他身边的时候叫了一声老师,唐老师放下手中的早餐,很亲切地点了点头,满脸洋溢着笑容,那一刻,我真的感觉到唐老师就像自己的亲人。”在全校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上,选手田玲玲同学讲述着唐老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温馨细节。


一场病:主治医生说“原以为您是高官呢,真没想到您是老师”


2008年10月至12月唐老师在北京做心脏换瓣手术。一位在北京读研的研究生从唐老师的研究生那里得知他住院的消息后,将自己的QQ签名改为――“希望恩师早日康复”。消息传开,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近百名学生、校友纷纷前来医院探望他,有文学院的,还有很多来自其他学院的;有唐老师认识的,有更多唐老师不认识的。10平方米的病房每天门庭若市,有时走廊上站满了排着队来看望恩师的弟子。主治医生等学生走后悄悄地问唐老师:“您是北京哪个单位的高层领导吧?”唐老师听罢,哈哈大笑,“我只是吉首大学一位普通的老师。”


就在唐老师心脏病很严重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通过邮箱指导学生申报课题。出院之后不顾全休一年的医嘱,他一天也没有休息,又立即给研究生上课和指导部分本科生。有课的那天他总是和手术之前一样,五点起床熟悉教案,清理思路,每一堂课都是在掌声中结束。


除了备课上课外,他为了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常常忙得通宵达旦,甚至忘了自己是病体之躯。哪怕是春节回家,他也没有闲着,他利用凌晨3点至9点这段时间审读、修改学生论文,通过邮件和学生反复讨论,有的论文修改达七八次之多。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指导的学生论文得到了盲审专家和答辩主席的充分肯定。他指导的学生都有文章公开发表,多者达到7篇。大家都知道,这个成绩对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在校学生在评教网上如此评价:“先生的嘉言懿行,令人敬仰,我为有这样一个老师而感到荣幸。”“我希望唐老师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我们,适当休息一下,别太操劳了。”


即将毕业的学生在留言册上这样写道:“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上完大学,可能就与菁菁校园说再见了。此刻心中既有展翅高飞的冲动,也有依依不舍的留恋。我们的留恋不仅因为美丽的校园,更是由于院里有一位叫唐生周的教古代汉语的‘老’先生。”


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博客中感慨:“三十多年过去了,每当看到他送给我的那套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便让我有些想懒惰的神经变得勤快了起来。他严谨治学的态度,诲人不倦的师德,虚怀若谷的胸襟,素朴谦和的品格,时时映照着我从政为政的德行和做事做人的品行。”


“唐生周”这三个字已成为吉首大学万千学子心中最美的名字――远远不止于留恋,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景仰。


一生情:唐老师自己说“教书是良心活,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唐生周老师先后被授予湖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湖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但他把这一切都看得很淡,在他看来,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学生的夸奖。在教师节座谈会上,他这样畅谈了自己的“职业幸福感”,他说,“教书是一种良心活,唯有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获得真正的安心,也才能真正感受到职业幸福感。做为教师,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让学生毕业时带走的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有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古代汉语、汉字学、训诂学讲义是唐老师多年教学心得的累积,其中的偏僻字是唐老师自学造字程序,一个一个造出来的,而对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形义关系的诠释,为了直观,为了减少文字说明,则往往是将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形体一笔一划肢解之后进行解释的。为了一个疑难问题,可能要花一个礼拜论证,几页纸的讲义往往准备好几个通宵。唐老师经常说,作为一个几十年教龄的老师,上好一堂课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的是堂堂如一,要做到每一门课的每一堂课都一样精彩,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唐老师觉得教学是无止境的,要做到常教常新,即使是教同样的知识,讲同一篇章节,今年讲的应该比去年讲的有所长进,这就是孔子要求作为老师应该做到的“温故而知新”,所以有些同学听了唐老师的古代汉语觉得还不过瘾,又去跟着低年级的一起听,会惊喜地发现唐老师讲的又有所不同。唐老师不放过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批改作业,批改论文,有时是错别字甚至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学生笑称经唐老师改过的作业常常是“万里江山一片红”。


有一个学期开学了,一位家住吉首矮寨的96级学生没有按时来学校报到,唐老师急得不得了,那时又没有手机,唐老师从湘西州政府查到矮寨乡政府的电话,打电话咨询,没有准确消息;然后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步行到学生在吉首的所有亲戚家打听,亲戚们说这位同学上学要过一条河,河上的木桥被洪水冲走了,所以无法来上学,唐老师又踩着单车来到了学生必经的那条河,果然桥被冲走了,这样唐老师悬挂的心才稍稍放下来,直到洪水退却之后,学生来到了学校,唐老师才完全放下心来。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虽是小事,却能见出唐老师的一片真情……


唐老师时常是严肃的,但是他从来不是严厉的;唐老师从来都是严格的,但是他从来不是苛刻的。他在关心学生的同时,也关注年轻老师的成长。他说,年轻老师是吉首大学的未来,能经常和这样一批优秀的年轻人在一起,感受他们的朝气、灵气、志气、勇气、锐气,真是福气。他做学校教学督导时,看到的更多的是年轻老师的长处,他经常这样拷问自己:音乐舞蹈学院的蒋浩老师上基训课自己从头跳到尾,并能敏锐地发现学生动作的很细微的不规范处,如果我学的教的是这个专业,我能否做到?公外的徐湘平老师的互动怎么那样的自然流畅?新闻学的尹金凤老师怎么会细心到抓住学生回答问题时改变老师答案的一个字的细节并及时给予表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瞿建慧老师的开场白怎么设计得那样精巧?


唐老师对毕业多年的学生也一样有求必应。89级学生袁光宇毕业后在中学教语文,有一次,他在教学中遇到了难题,几经斟酌,给唐老师写了一封求援信。当他接到唐老师的回信时激动不已,他对唐老师说:“是您让我免做了一次学术骗子。”他又怎么知道,为了这个答复的百分之百正确,唐老师在图书馆整整泡了三天,因为袁光宇问的是关于碳的问题,这可不是唐老师的专业。


唐老师在吉首大学工作32年,做了四届班主任。儿子上初中时,一次天气突然变冷,请他送衣服去学校,他没时间,但得知学生入学时没有棉被,他第一时间把家里的棉絮送到了寝室;儿子上学唐老师不送,儿子放学唐老师不接,但唐老师在他接手的新生班级入校时,为了尽早了解学生,他连续两天两晚在迎新现场把他的学生一个个接进来送到寝室,忙得满头大汗,唐老师所带的班级学生毕业时,他又把学生一个一个送上车,还要千叮咛万嘱咐;唐老师家里一台29英寸的电视机还是1998年的,期间修过6次,有一次修理师没修好并说完全没有修的价值了,建议买台新的,他另外请了一个师傅来修好坚持用,但学生生病缴不起住院费时,他毫不犹豫地为他们垫付;唐老师爱人于1998年因患癌症在长沙进行了4次化疗,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他有2次都没有陪爱人去,而是请人照顾,但学生因患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时,他冒着风险为之签字,并在手术室外守候到凌晨直到学生平安动完手术,然后一日三餐炖好稀饭和排骨汤送到学生的病床前,直到学生出院……大到学业理想,小到鸡毛蒜皮,学生们遇到困难,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他,因为大家知道,只要唐老师承诺了,就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实现承诺。


“虽然您教我们不久,但您对知识的严谨,对工作的认真,对学生的热情,为人的谦让等让我永远难忘,并时刻提醒着我,让我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为人谦逊,做到败不馁,胜不骄,您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种人格,一种人生态度,您所教我的是我一生的财富。”毕业多年的学生在端午节发给唐老师的短信中这样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本文已发11月21日《光明日报》,发表时有删节)(责任编辑:胡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