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会 -- 优秀教师 -- 正文

优秀教师

唐生周
作者:管理员时间:2014年09月26日 21:45点击:

我的先生唐生周

徐冬华

快要离开母校了,我找遍所有词典也无法找到一个适当的词语来描述先生唐生周。尽管上到大学中文系磨砺了几刷子,但在那个细小却伟岸崇高、谦和却傲骨铮铮的身影上,我还是找不到一句恰当的短语来形容,只好用浓烈情丝描摹下:一个好人!
而我不太相熟的来自不同院系的三位校友和一位教育部评估专家给了我几个有关他的片段。

片断一 (商学院03级学生):令我铭记终生的一鞠躬。
如果当年我大一那天没有搭乘那躺校车的话,那么我后来与他的认识也许就不会那么富有戏剧性。现在再拾起那些发黄的记忆片段,仍然感觉到阵阵的温馨。
那天从老校到新校区,候车处有点挤,几十个人熙熙攘攘地踮着脚尖向校门口张望。车终于来了,我们学生仗着身手敏捷一拥而上。来到车上后我见还有最后一个座位,就毫不犹豫地坐下了。猛然抬头时,我看到一位被众多高大个子夹在当中的老师模样的细小身影,头发白了大半。突然间有点不忍,就站起来,拢到那个白发身影的身后,用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老师,您请坐。他转过头,默默地看了我一眼,我有点不好意思了。他对我说了句,谢谢你,我站着挺好,你坐。第一次给人让座当然不会轻易退缩,我坚持着让他坐,他见我如此坚决,就说道,我替这位大婶先谢谢你了。他拍了拍前面一位抱小孩站着的妇女:你带着孩子,坐吧。
车厢里,我和那位白发老师一起站到了终点。下车后,我就离开了,走不几步猛听背后一声轻切的呼唤:同学,谢谢你!我一转身,看到那颗白发苍苍的头颅随着近九十度的折腰向我这个半吊子大学生深深地鞠了下来。霎时间我有点大脑空白,半天后才微微点头算是还礼,仿佛做了亏心事一样的跑开了。随之一路的暖流在心里激荡着,差不多温暖了我那整个冬天。
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师用一个鞠躬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即使小小的善心,也总会得到他人的回报。我后来一直想知道那位给我鞠躬的老师是哪个院的。后来我在文学院元旦晚会的领奖台上,认识了为新生寄语的那个老头――该年度全国优秀教师唐生周教授。

片段二(文学院04级学生):那两熟束刺穿我灵魂的目光
唐生周先生现在是我的老师了。真的是闻名不如见面, 他的教学水平我就不用多说了,多篇极富原创性的论文 、一摞荣誉证书和他的满头银发我想可以说明一切,我要说的是那次他在课堂上的那两道目光。
那次的课堂一幕现在还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那天是周四,由于一直忙于参加了体育测试,大家都很累了,我班有位同学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带讲义。由于没有现行教材,讲义是唐老师依照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广泛收集整理,花费几个寒暑自编而成,其中的甲骨文字是唐老师自学造字程序,一笔一划地刀刻出来的。当时教室里也不太安静,悉悉簌簌的声音不绝于耳,特别是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学,在唐老师几次招呼之后都无明显成效。唐老师踱了下来,走到那个同学的面前:看了看,但只是说了句:不要做三无学生啊――无教材,无笔记,无笔墨。同学大笑,顿了一下,教室里安静下来。他接着说道:“就算我讲的不好,你认为有问题的大可以举手提出质疑呀,怎么在下面讲话呢? 你们该多想想自己对不对得起在家操劳的父母啊,现在上大学都不容易,特别是农村来的同学,父母的负担更加不轻!我们能做的只有好好学习,不然怎么对得起满头白发的父母,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岁月呢...... ”
他的声音不高,他的语气不重,甚至有点哽咽和低沉。他的两束纯然善良的目光,简直要刺透我们的灵魂。那次他所指的,我也是当中的一个,当时我只能低下头,泪水止不住地在眼眶里打转。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此后我们班的每一门课大家都带齐了书笔,静静地听老师讲课。有不同意见也踊跃举手发言。这还得感谢唐老师那一番肺腑之言,那两道充满责备和爱护的目光,那真的是胜过一顿恶骂,胜过一天的政治课。

片段三(历史系02级学生):默默青山证白发,夜雨明灯入窗来
考研时我的住处在教师宿舍的对面,两栋楼房间隔开了一条甬道,楼群后面是一座青山,四季都郁郁葱葱的。有关对面房子的记忆差不多都模糊了,现在只是记得每天很晚了对面窗口隐隐约约的透出来些许灯光。那灯光通常亮得比我们考研的学生的都早,熄得却是最晚。我想这大概又是一个考研苦行僧吧。令人奇怪的是,有一天我凌晨起来,却发现那灯光依然亮着。
之后不久的一个黄昏,我在那楼下遇到了一年前的古汉语老师唐生周,他好像寻我很久似的,见到了我,紧紧地拍拍我的肩膀道:最近好不好?你给我出的那道题我找到答案啦。我,题目?哦,我猛然记起一年前上古汉字考证课时与他的那场邂逅。那次是我们很平常的一堂课,我没有深究就把作业甩了上去,并且在没有完成的地方用红笔打了个大大的问号。我想老师大概会解决了吧,却也没有想到那是大学里的最后一次古汉语作业。
想不到老师在一年后还依旧记得那次的问题。我惊呆了,颇为感动地聆听着。听完后一直目送他进入宿舍楼的身影。夕阳照来,斜斜地投射到他的身上,我这才注意到他未知天命却已经银发苍苍。当夜晚的灯再次亮起,灯光洒入我的窗口时,我才从那隔着玻璃的灯影里恍然大悟,哦,这不是唐老师么?
回首望望楼外的群山,漆黑的只有一个轮廓,四围默默无语,只有那深夜里依稀的灯光穿透夜雨的迷雾,照进我孤独的窗口。温暖着一颗年轻学子的心,温暖一个平凡的夜和一段寒冬的岁月。
我将永远记得唐先生的教诲。

片段四(教育部评估专家):“唐老师的课,完全可以上百家讲坛。”
对于中文系的许多同学来说,上完大学,可能就与菁菁校园永远说再见了。怀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我们在教室里聆听着师长的教诲时,总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既有展翅高飞的冲动,也有依依不舍的留恋。我们的留恋不是因为美丽的校园,只是由于院里有一位叫唐生周的教古代汉语的“老”先生。
先生并不老,五十还不到,但由于多年呕心沥血的教书育人,几多寒暑,几多劳累,满头青丝都被无情的岁月磨洗得银光闪闪。长长地垂过耳后,很余光中似的自然的微微弯曲着,走上讲台,总有一道大家风范倾倒“众生”。
那次教育部专家袁孝亭先生来了也是一样,当时我们都没有注意后面坐着专家,唐老师也照旧在讲台上自由发挥,旁征博引。讲到疑难处,他只是列举各家学说,不下评判,鼓励同学自由发言,于三百王力杨树达郭沫若徐锴郑玄许慎,今古名家一一娓娓到来。紧要关键时抑扬顿挫,形象生动处笑声不断,一课下来,原本枯燥乏味的古汉字课就被消化得差不多了。只是在下课时,我们看到一位陌生的学者走到讲台,同唐老师紧紧握手,“唐老师,您的课这么生动而富有专业内涵,完全可以上百家讲坛啊!”
陪同的校领导介绍,“这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袁孝亭教授。”
我一直不明白他的课何以有堂堂满座的到课率,后来我听一位同学说:孔子讲过,有两种人不会受到欺负,一种是聪明智慧的,人不能欺,另一种是老实善良的,人不忍欺;看看我们唐老师,老好人一个,兢兢业业,为了一个疑难字可以翻阅一个礼拜的书,一叠薄薄的讲义往往准备好几个通宵,妻子有病了教室医院两头跑,自己生病了直楞楞地讲台上硬挺着,还要从自己辛苦挣来的薪水里捐助学校的贫困生……不来上他的课,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么?此言一出众生莞尔,继而眼角都挂上了亮晶晶的泪珠。
记得原清华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乃有大师之谓也。而我的大学,没有学术大师,但却有育人的大师,其中先生唐生周,就是一个值得记念,值得永久珍重的一位。他的影子不会因年华流逝而模糊,他的音声不会因时光久远而隐去,他的品德与人格也不会因地域距离而蒙上尘垢。我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想默默地祝福在教苑辛勤耕耘的唐老师:好人一生平安。

◆相关链接◆

基本介绍:

唐生周,男,1956年生,湖南省石门县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中文系语言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助理、中文系副主任,现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吉首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文字学、训诂学研究。

获奖情况:

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教学名师、湖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湖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2006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代表论文:

《〈战国策选注〉读后献疑》

《郭编〈古代汉语〉教学札记》

《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的声义观》

《古汉语中“一字二用”和“一字二义”现象》

《中小学古诗词读本中的韵脚字的注音有待规范》

《文字的变异义略说》

代表著作:

《人类心灵的故乡――经典常谈》(上、下)(承担史地、语言、目录学部分),海南出版社,1993年2月;

《训诂论稿》,岳麓书社,2001年2月;

《古代汉语》副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科研项目:

四字便查成语辞典编纂(省社科联,主持)

古文字共时性造字符码所反映的上古文化(省社科联,主持)

《说文解字注》研究(省教委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