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会 -- 学子风采 -- 正文

学子风采

刘文武
作者:管理员时间:2014年09月26日 17:00点击:

校友简介:刘文武,1979年进入吉首大学中文系学习,现任北京同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海南冠代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北京极品源图书研究中心、北京品文电脑图文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文武不像个有钱人,更不像个文化人。见面那天,他穿一件几乎看不出颜色的套头T恤,圆头圆脸,他笑称自己像个东北人。这样的人,藏身于纷杂嚣闹的城市,没有人会知道他和刚刚热播的电视剧《走向共和》的关系。作为《走向共和》的投资人和出品人,刘文武神龙见首不见尾,其低调的行事作风倒是更加引起媒体的关注。但他并不是卖关子,被中外无数媒体的记者四处追逐,他只好换了手机。不看重名声?他微微一笑:“双刃剑”,便不再有话。到底是个文人,为自己还是存了点文人的私心。每次做完一件事,他会选择一家文字媒体、一家电视媒体来为自己立此存照,以资纪念。《雍正王朝》拍完以后,他是这样,这回又是这样,《新周刊》和《时代周报》是他这次的选择。
17岁开始在《上海文学》、《当代》、《十月》等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作品,做过湖南吉首大学基础写作课的讲师。1989年,刘文武进入海南出版社,他的工作从校对开始,直至后来调到北京编辑部,当负责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出版业的春天。不知道刘的第一桶金从哪里挣得,反正他说自己没有从出版上赚来多少钱。1996年从出版社出来以后,先是和朋友一起,跟着清华的几个博士生鼓捣了一个环保项目的投资,由于压根不懂,赔得厉害。他决定做回和文化相关的事业,遂成立这家同道文化有限公司。有感于当时中国电视剧制作普遍的粗制滥造,刘文武要从这儿切进去。
坚毅的文人
谋定而后,行且坚毅――湖南同乡曾国藩的名言,成了刘文武所认定的行事方式。倾情于《雍正王朝》之后,便开始行动。他飞郑州,下南阳,见二月河,一路风尘,晚上7点钟到,11点钟诸事谈妥,买下版权,当晚打道回府。
刘文武一共投资了三部电视剧,《雍正王朝》、《乾隆大帝》和《走向共和》,部部都是历史剧。为什么?“拍《雍正王朝》的时候,看了几千万字的史料,对这段历史有了很深的了解,心里有些东西也就想吐一吐。雍正作为一个‘人治’的典型,其手段用到极致,个人策略,呕心沥血,都是极致,他创造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反思。乾隆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皇帝,但实际上清朝是从这个朝代开始完全地走向衰落,所以在这部剧里,我实际上是写它的衰落,晚清的时候,就是清王朝的灭亡。实际上,这三部戏加起来就是写一个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
和我们想象中的投资者不一样,刘文武不是选定了剧本,甩下了钱就什么都不干了。他不同,事必躬亲。从选剧本,确立风格,到编剧,策划,选演员,具体到每一个人物的定位,每一场戏,每一个细节甚至每一句台词的讨论。而他那曾经当校对的经历,使得他职业毛病般把字幕都亲自看了三遍。“最后发现还是有错。唉,我不当校对已经有10年了,看来是业务生疏了。”他自嘲。 但他仍然给导演和其他的合作者留了很大空间,关键是“要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要能够在一个平台上平等地对话”。他曾经聘请过一位国内小有名气的导演来导他的戏,双方意见不一致,该导演离开。此人后来在媒体上发表言辞,说他和投资人在艺术上有不同的理解云云。一谈到金钱与艺术的关系,投资者常常是被指认为只有钱而不懂艺术的那一方,这对于有着深重文化情结的刘文武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侮辱。他找到该导演,让他签协议承诺再也不谈论与剧组相关的事。他诘问对方:若说除了我不是学电影出身之外,论文化,论对历史的了解,论对作品的理解,你有哪一样敢说比我强?!刘文武其实是个挺平和谦虚的人,如此狂狷,是真急了。
不及格的生意人
《雍正王朝》剧刚播完,刘文武气没喘就投入到《走向共和》里了,四年磨剑,消息箍得像个铁桶。他说,当时就给剧组所有的人都签了合同,谁要是透露出半点风声,立马解约。出此狠招,求的是什么?但求清静。
刘文武是个为了艺术不要命的人。看看他所投入的时间:《雍正王朝》3年,《走向共和》4年,而目前他正在拍摄的另一部40集现代军人题材的电视剧,光剧本他就酝酿了8年!《走向共和》本来是铁定了要赚钱的,可是为了精益求精,换演员、改戏,服装、道具、布景样样都要到位,原定的每集55万到60万元之间的成本,到了实际的过程当中变成了70万元一集。他为了艺术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投资人的利益目标,“我不赚了。”让他给自己打分,他说,作为一个创作者,能打90分;作为生意人,他嘿嘿地自诩:不及格。
三部戏,除《乾隆大帝》是卖给湖南电广传媒以外,《雍正王朝》和《走向共和》都是一次性地被中央电视台买断。据说,光是《雍》剧,中央电视台的收入就有5个亿,而几年下来,订购《雍》剧光碟的订单仍然不断。刘文武说,这几部戏应该还可以卖个20年没问题。如此好的前景,为何不建立一个自己的销售队伍呢?刘说,一是资金,二是精力顾不过来。而且,他肯定地说,就是在以后,他也永远不会自己去做销售,市场永远都是越专业化越好。他最感兴趣的那一部分还在于剧本和策划上。目前,除了手头正在拍的这部电视剧以外,还有五六个本子正在找人写,另外他已经买下了苏联一个作家的一个剧本,打算在2006年把它搬上大银幕。他的手下,聚集着一批高人。他其实怀揣着一颗更大的“野心”,与全国一大批最优秀的编剧及作家签约,不是要买断他们的作品,而是买断他们创作题材的优先知会权和购买权。
刘文武很庆幸自己碰上一群“同道”,这几部戏的成功,他也从不想贪天功为己有。有意思的是,刘文武喜欢用湖南人,无论是他的合作者,还是策划小组里有不少都是湖南人。他说,湖南人认真,“不见棺材不落泪”,决不半途而废。一般的人都受不了他的反复“折磨”,人家把挑子一撂,大不了不干了,湖南人却不,很多湖南人都跟他一样,不为名利,但为“做点事情”,他喜欢。所以,在《走向共和》里,他也为湖南人留了点私心,凡是牵涉到湖南人的地方,他总是要让人拿出来说上一句,比如李鸿章说曾国藩:我的那位湖南人老师啊!说起这些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秘密,他有点小小的得意。
不了解女人
最让刘文武得意的,还是他的几部戏都挑战了行业难度。“《走向共和》是非生活型的剧本,按常理,它几乎无法形成一个电视剧。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可以说处处是难关,处处是分寸,对于编剧来说,也是一个极大挑战。再比如说《雍正王朝》,其中有一段戏叫‘八王议政’,在一个场景里面一动不动是整整一集,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当时我说就做这样一个尝试,结果出来以后效果是非常好的。我们打破了所谓的常规。还比如说,我们拍的戏基本上都是男人戏,一群老男人,没有女人戏。怎么样把它做好,这些都是我们反复研究出来的。”刘文武的几部戏当中女人戏非常少,他有自己的道理:“第一,在过去那个年代,女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地位,她们不可能在戏中占主要位置,有不少人也指责我们这一点。但是,那是所谓民间戏的路子,我们在戏中有自己的侧重点,我们不能求全。第二个问题呢,可能就是我们几个创作者本人都对女人不太了解。”说完,他哈哈一笑。
刘文武说他不了解女人,谈恋爱都不知道怎么谈的就结了婚。问他怎么打动了自己的老婆,他笑:“过去那个年代不就是一句话定终身吗?我就问她跟不跟我呗。”说起这个话题,这个敦实的中年男子有点羞涩。妻子是他的湖南同乡,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现代音乐史的研究生。妻子和他合拍,是因为“她是最没有一般女人的那份虚荣心”。
刘文武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那些富人们爱玩的游戏,他一概不会。曾去打过一次高尔夫,“那感觉就是农民在挖地。”大山里出来的孩子不愿意去附庸风雅。虽然做着电视,但他拒绝进入影视圈,觉得与那个圈子格格不入。朋友笑他,那么多的漂亮女演员,他看都不看,一个也不认识。所有时髦的风花雪月都与他无关,他说:“哪有时间?我有那么多的剧本要看,几千万字的材料要看。”
平日里占据他生活最多的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当然,是经常和自己的那些好朋友在一起。他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颇为喜欢,“有一种默契,叫狼狈为奸”,他引来比况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刘文武对母校吉首大学怀有一种深厚的情感。为了报答母校,十年前在经济实力还并不强大时,就在学校设立了“冠代奖学金”。十年来,资助了320位大学生。去年,他再次提出拿100万元继续支持“冠代奖学金”。他的奋斗和贡献,成为吉首大学“以人名校,以业报国”这条朴实而深刻的校训的最好诠释。